看看荷蘭的心理研究如何為UX帶來新解法

Kevin Chang
6 min readOct 23, 2018

|

一條給做UX設計的人,稍微不太一樣的路。

Hoi 大家好

在荷蘭這一年多的求學過程,我發現心理研究跟UX設計是如此契合,但對於這方面的研究卻仍僅有少少的著墨,這篇文章將談談荷蘭的心理學教育是如何應用在科技與設計上,也給想出國繼續鑽研設計的朋友們一個不太一樣的方向。

Human Technology Interaction 每次跟朋友提到我在荷蘭念的碩士,都得特別解釋一下我們到底在幹嘛。這個系跟人機互動(HCI)不太一樣,至少,跟東京大學的HCI所非常不同,東大的人機互動是以技術的角度去解決生活的問題,而我們HTI則是以心理學角度,去驗證人是如何與科技互動。

荷蘭的碩士課程跟大學修課很像,這一年半的時間會跑課堂,要做簡報,開小組會議,交作業,一直到最後的半年,才會選教授寫最後的論文。

傍晚的學院大樓

這樣的安排,你能在這一年多透過這些課程慢慢找到自己想鑽研的領域,透過選修課,能先試試水溫,VR/AR/AI/ChatBot/Big Data/IOT…等都有對應的課程。

在碩二上的時候,會有一門小組的研究計劃,你能從這些科技領域中找到對應的教授,在這半年和小組成員一起寫一份小論文,當作是最後半年的一個前哨練習,也能確定這個方向你是不是你想做的。

我當時選治療型聊天機器人的研究 很有意思

以往做設計,我們以設計師的角度,從生活或是訪談中,去接觸,去觀察,親自挖掘問題,基於這些第一手的反饋找到解決的方法,再透過可用性測試等方式驗證效果。

HTI所教的,則是以一個研究者的思維去切題,在一年半的課程中,會討論許多領域的心理研究文獻,瞭解人是如何感知與理解這個世界。

所以面對問題時,我們心中已經有許多理論可以去發展解法,從文獻中的邏輯去推敲解決問題的答案,而驗證的方法則是透過統計軟體找出需要的實驗人數,再從實驗找到答案是否有統計學上的顯著意義,今天如果讓全世界的人用這個新設計,是否也有用。

這真的是以前做設計時完全不知道的新世界XD

心理理論的實際應用

以下舉一門課的實際案例,瞭解這些心理學知識是如何與設計結合。這是一門講社會心理學的行為,我們小組被分到的論文是Social Spotlight Effect (Gilovich, Medvec, & Savitsky, 2000) 這個理論的核心是

-

「人們總認為自己是一切的中心,是一切的焦點。」

-

在實驗中,他們讓受試者穿上過氣的歌手T-shirt,并讓他走進一間已有一群人在的房間,在事後的訪談,詢問受試者覺得房間內有多少人看到他穿的這件有點尷尬的T-shirt,估計的答案是50%;不過再訪談房間的人,實際只有25%的人注意到他T-shirt上的圖案。

聚光燈效應讓人不由自主地認為周圍的人都在注意著你。

基於這個論點,我們得想一個應用去解決生活的問題。當時我想到的是我家樓下的垃圾桶

住戶會有一張專門的“垃圾卡”,刷卡後,才能把垃圾投進去,不過偶爾會看到大家就這樣亂扔…

亂丟垃圾的問題,有可能是居民忘了帶卡,可能是垃圾桶滿了,也可能僅僅只是懶得刷卡。

這樣的行爲會帶給清潔人員作業上的大麻煩,影響工作效率。

我當時想到的就是,基於《Social Spotlight Effect》這個理論,我們可以在垃圾桶設置一個感應裝置

當感應到有人把垃圾丟在垃圾桶旁邊時會發出警告音
根據Social Spotlight Effect,人會意識到這個尷尬的情況,進而過度檢視自己當下的行爲擧止
不過周圍的人其實不太會注意到
意識到自己行爲錯誤,期待他們因而改變舉止

概念在期中時候發表,期末則是基於這個概念,去設計出一套“統計學”上可驗證的實驗方法,證明這個垃圾桶的新設計能反映出Social Spotlight Effect,不過礙於篇幅就不在此細講。

一開始念這個系所的時候其實挺茫然,甚至有點崩潰,不知道這些心理學知識到底該怎麽幫助我繼續鑽研設計,直到在去年暑假回到臺灣,我和一位在IBM工作十幾年的工程師喝咖啡,他說到:

『AI是未來的趨勢,隨著這個技術的成熟,我反倒希望自己當時能再念個心理系,我們瞭解機器是如何理解這個世界;反而卻不瞭解我們人又是如何與這個世界互動,然而這正是人機互動裏最重要的地方。』

隨著後來的課程,逐漸瞭解如何把這些理論當作方法與靈感結合UX設計,到現在進到半導體大公司做碩論研究,完完全全結合了心理研究與工業設計,我才確信了當初的決定沒有錯,這個新方式真的很有意思。

如果還有更多想要瞭解的地方也歡迎與我聯絡!

Refference

Gilovich, T., Medvec, V. H., & Savitsky, K. (2000). The spotlight effect in social judgment: An egocentric bias in estimates of the salience of ones own actions and appearance.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,78(2), 211–222. doi:10.1037/0022–3514.78.2.211

--

--